索 引 号: 13567037/2022-01629 |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 发布机构: 平泉市教育和体育局 |
成文日期: 2022-04-22 | 文件编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平政〔2022〕15号 平泉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平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区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现将《平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4月22日
|
平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根据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承德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承市政字〔2022〕2号)通知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体育强市,为经济强市美丽平泉贡献体育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39.5%,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2名,构建健身人群全覆盖、健身时段全开放、健身形式多样化、保障措施多维度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开展全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现状调查,编制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21—2035年),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谋划、储备和建设。新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1个,实施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项目5个。(责任主体:市政府,以下各项任务责任主体均涉及市政府,不再列出;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场馆管理机制,改造完善场馆硬件设施,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完善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标准,推动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落实社会足球场地对社会开放工作。(责任部门:市教体局)
(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每年开展广场舞、健身操、太极拳、足球、篮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赛事活动、一县(市)一品特色赛事活动和冰雪赛事活动不低于10项次,持续开展全民健身日等主题活动。发展以民族体育项目为主的全民健身活动,推广木球、旋转秋千等传统民族民俗民间体育项目。谋划适宜平泉景区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带动景区人气提升,构建“体育+旅游”模式。加强京津冀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联动,争取承办市级高水平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市旅文广电局、市民宗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赛事活动品牌塑造计划。依托传统节日、体育赛事、重大庆典活动和民间体育资源,打造品牌项目,举办平泉市山地马拉松赛、“山庄杯”广场舞大赛、全国木球邀请赛等品赛赛事。(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市民宗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壮大科学健身指导人才队伍。落实《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设立专项经费,培养全民健身专业指导人员。依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注册工作。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跟踪考核激励机制,每年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50名。(责任部门:市教体局、市财政局)
(六)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开设健身知识及运动项目科普大讲堂,邀请省、市专家解读国家全民健身政策、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并邀请承德市讲师团深入农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运动伤病预防、运动康复知识宣讲。(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市总工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体系。构建以体育总会为枢纽,以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为支撑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重点培育基层各类体育社会组织,鼓励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立和培育更多的全民健身站点,自发性开展健身活动。(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市民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强化党建引领,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发展。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为农村、社区、企业、学校、机关等提供体育服务。积极参与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等级评定,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强化评估结果对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的引导作用。(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市民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健全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加强组织管理、健身指导、宣传推广等基层全民健身人才培养。(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市民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突出问题的体育干预,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作用,组织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赛事活动。在企事业单位推行工间操制度,广泛开展适宜职工参与的体育健身活动。(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市总工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加快群众冰雪运动发展。充分发挥冰雪轮滑协会在推广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组织举办冰雪赛事等方面的作用。每年举办冰雪运动会,推广全市社区冰雪运动会和农村冰雪运动体验活动。持续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在认真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冰雪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学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到2025年底,全市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达到19万,全市冰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00人以上。(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各乡镇、部门、街道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冰雪产业为引领,以健身休闲产业为支撑,做大做强健身休闲产业,积极发展马拉松、山地户外等商业价值高的运动项目产业,促进和扩大体育消费。拓展竞赛表演市场,积极培育品牌赛事,做强自主特色赛事,鼓励支持新兴赛事,拉动赛事装备、赛事策划、赛事转播等相关产业同步发展,形成市域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旅文广电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加强体教融合发展。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和学校运动队建设,建立教师、教练双贯通制度,加强对体育教师、教练员常态化培训,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责任部门:市教体局)
(十四)深化体卫融合发展。建设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设立科学健身指导检测站。加强体卫融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健康养生、科学健身指导专家讲座,并深入社区做些运动康复,健身方面指导工作。到2025年,争取建设市级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市卫健局、市医保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推进体旅融合发展。牢固树立“高端旅游、全域旅游”理念,坚持冰雪引领、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依托我市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和体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运动+旅游”“山地户外+旅游”等体育旅游业态,促进体育与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打造几处体育旅游景区和线路,全面提升休闲度假服务质量,助力美丽平泉建设。(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市旅文广电局、市乡村振兴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加强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和宣传。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挖掘全民健身工作的成绩和亮点,宣传典型人物事迹,促进全民健身文化养成,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支持率,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健身的氛围。(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市委宣传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加强全民健身安全保障。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防控为先,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责任部门:市教体局牵头,各乡镇、街道办、市卫健局、市应急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全民健身条例》,每年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全民健身投入。
(二)建立全民健身评价体系。明确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性、核心指标和测评方法,把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入文明城市创建的测评指标中并增加权重,纳入乡镇、街道年度重点工作考核体系。建立政府、社会、专家多方力量共同组成的工作平台并通过平台以多元、立体方式对体育主管部门和协同单位及管理、培训等各项全民健身相关工作进行评估。完善全民健身统计制度,运用实地勘察、发放群众调查表等方法做好全民健身活动情况、体育场地普查、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状况等的调查数据分析,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入融合提供决策依据。
(三)建立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参照省、市全民健身工作要求,出台《平泉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表彰办法》,每年开展一次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表彰会议。对支持和参与全民健身、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落实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组织机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有条件的健身组织在特定时间段向特定人群免费、低收费开放。建立证书证章激励制度或发放健身券等方式,吸引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获得感。
(四)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严格落实《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体育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依法确保彩票公益金中安排用于体育事业的专项资金,70%用于群众体育,30%用于竞技体育。将全民健身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力度。根据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适时追加经费,确保全民健身工作顺利开展。积极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大对智库服务、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通过购买服务、社会合作等市场化方式,鼓励、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满足需求、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产品和服务。
(五)强化全民健身科技创新。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科技、融资、国际化手段,促进体育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推进体育科技成果的转让和应用,提高体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打造互联网+体育行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信息咨询业和健身服务业。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构建健身休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研发健身科技产品,为全民健身休闲活动提供资源配备信息。合理运用市场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活动开展、科学指导以及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全民健身科技创新。
(六)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全民健身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引进制度,市政府把全民健身人才引进工作列入每年招才引智任务,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做好招才引智工作,为我市提供智力服务的全民健身高层次人才财政视贡献情况对用人主体给予相应的引才补贴。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将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与教育、人力资源、文化、工会、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的人才培训相衔接,通过开设培训班、视频课堂、远程辅导、在线课堂等方式进行培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建立投入和激励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结构、增强活力。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领导,建立落实《平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领导协调机制,确保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深入推进和落实。落实“三纳入”和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和考核,完善平泉市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平泉市全民健身实施和体育产业发展,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进平泉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完善法律政策保障。加快编制《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十四五规划》《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性文件。完善政府行政执法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用地规划,加大对落实全民健身设施规划项目用地、保障群众健身安全等法规综合执法力度。
(三)严格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估。制定《平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做好任务分工并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形成包括主管部门、媒体、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多方监督反馈机制,通过“两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开展第三方评估、专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各乡镇、街道、部门要严格进行落实,市人民政府要组建专项评估小组对各执行部门的任务分工进行监督检查,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平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2025年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向社会公开发布反映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工作职责落实情况、财政资金保障和落实情况、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达标情况等的《平泉市全民健身发展状况评估报告》,将形成的评估报告报上级体育部门和平泉市人民政府。
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22日印发
解读文件:平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解读文件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