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阅尽,还是“这伙人”最好
——台头山镇百岁老人孙素莲的红色情结
2024-09-23   11时15分 浏览次数:

以和为贵

孙素莲1920年出生于台头山镇凌河源村。十七岁嫁给本村老庞家长子庞毅。老庞家家境较好,她的公公庞殿祥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而庞殿祥的亲哥哥庞殿春确实是一名国民党干部,任当时当时打鹿沟片的甲长。

1937年的台头山只有崎岖不平的山路和只能人行的羊肠小道,而老庞家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从老庞家过梁是台头山,走小路是去三十家子的捷径。所以老庞家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本地区的国民党中央军和共产党八路军的驻脚点和联络处。

孙素莲是长媳,没读过书,但是她很聪慧。国民党的中央军每次都是耀武扬威、大摇大摆地来,共产党的八路军都是不期而至、悄无声息地偷着来。老庞家少不得端茶倒水、好酒好菜奉上,孙素莲小心伺候着、细心观察着。一来二去,时候多了,她发现穿着黄军装、大沿帽的中央军态度不好,动不动就骂人,小米饭有几个带着糠皮的就摔筷子,还抽大烟。她心里嘀咕:这帮人不是好人!八路军就不一样了,他们从不挑吃挑喝,不但态度好,还帮他们挑水劈柴,吃完饭还要给钱。她一准儿认定:这伙人是好人!

庞殿祥和庞殿春哥俩犯了难,中央军和八路军是敌对的,他们各为一方,又同是亲兄弟。孙素莲看着吧嗒吧嗒抽烟的老哥俩问:“他们(中央军和八路军)都是咱们中国人吗?”哥俩点头。

“一个国家的人不打仗多好,和气点多好!”她自言自语地说。

哥俩愣了一下,然后会心地相视一笑。

后来,哥俩给造访的中央军和八路军立了个规矩:不管哪一方到此,都不准在这开枪打仗。双方同时到此,各吃各的,吃完饭到山那边再开火。老庞家这个做法得到了两军双方的认可,哥俩也被双方尊重,他们还解救了一些为八路军跑腿联系的人和国民党怀疑的人。正是因为奶奶的劝导,使得凌河源的百姓免受战争的侵害。

岁月静好

终于解放了,终于不再打仗了。是她悄悄把仅有的几个熟鸡蛋放到他们兜里的那伙人胜利了,是到这就帮着她忙里忙外干活的那伙人胜利了,是令老百姓恨之入骨的“马鞑子”闻风丧胆的那伙人胜利了。她一个不识字的家庭妇女,不知道国家大事,更不懂得什么是“主义”,她只知道在动乱年代中的“那伙好人”赢了。

建国后,所有山里的老百姓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有了小队部、大队部,干活一起干,有事大伙商量。妇女也有发言权,妇女也能挣“工分”,上面提倡“男女平等”,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个一个都实现了。现在就更好了,出家门不远就是柏油马路,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有楼有车,治病国家管,连老农民都有养老金,岁数大的还有额外补贴……

孙素莲生有五子三女,长子三岁时得肺炎夭折,小女儿在18岁时罹患骨癌去世,这是她一生的痛。直到现在,每到女儿的祭日,她仍然坚持亲自到坟前祭奠。子女们和街坊邻居都劝她,这么大岁数了,别再放不下了。她说:“我不是放不下,我就是想让我两个苦命的孩子知道要是活着有多好,现在的人多享福,要啥有啥,吃啥有啥,多好

老人家的丈夫在65岁时去世,她平静地送走丈夫。一再叮嘱已经成人的子女:要做好人。别过两天好日子就忘本,要勤俭持家。儿子庞瑞清是在本村小学教书四十多年的教师,其他子女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儿女们少不得要给老妈好吃的、好穿的,她舍不得“挥霍”,很多都成了她压箱底的陈年老物件。

眼见得老人家年事已高,在本村的儿子要她和自己同吃同住,她不同意;在外村的儿子把她接走,她又偷偷地跑回来。儿子没办法,只能及时送些补给。儿子知道,她是经历过动乱年代的,没有什么比和平安静更让老家感到舒适惬意的了。

一滴水能够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历经百年沧桑的普通人,用她真实的体温感知过百年巨变的温度。她的每一次不经意的触摸,都诉说着那个非凡时代的惊涛骇浪;她的每一个很自然的流露,都记述着这个伟大政党的成长历史。与共产党同期走过来的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就是一个个见证光辉党史的“活化石”。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在风景这边独好的大环境里,应该向孙素莲这样的革命母亲致敬!向我们可爱伟大的党致敬!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