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德为本 百善孝为先 --- 郭君红
2024-05-29   08时46分 浏览次数:

从古至今,孝道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是先辈传承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个人道德教养和文化内涵的深刻体现。"孝亲敬老"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从每一个人身边、每一个小家庭里传递的,在我的家庭中,我始终以身作则,把"孝"与"敬"作了最好的诠释。

我是平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丈夫在基层上班,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庭,我义无反顾的挑起了这个重担。结婚以来,我一直跟公婆住在一起,家庭和睦,婆媳之间相处地非常好,我把赡养老人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动力,竭全力用真情去帮助老人,用仁爱去伺候老人,用爱心去善待老人,大爱无疆,真爱无言,用博大的胸怀和仁厚的挚爱,换来了人间至纯至爱、至善至孝。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是2002年7月30日,我正在照顾自己刚出生6个月的孩子,突然丈夫打来电话,我和婆婆接到了公爹的病危通知,公爹确诊为血癌晚期,时日无多。这犹如晴天霹雳,给我们当头一棒,婆婆顿时双眼模糊,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心急如焚的我不能逃避,我的选择只有坚强面对,因为现在我是丈夫和婆婆的支柱。短暂的思考过后,我马上收拾了东西,带着婆婆赶往医院,路上我暗暗的祈祷着希望能出现奇迹,让公爹的病能够好起来。但事与愿违,一个月后,可恶的病魔还是无情地带走了公爹的生命。那段日子里,我忍着悲痛,强颜欢笑的去安慰婆婆和丈夫,和他们说话、聊天,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逐渐地走出阴影,重新开始生活。后来,婆婆说,如果没有我和刚出生不久的小孙子一直治愈她,她可能将没有生活的动力,无法再独自活下去。我知道公公的病逝给了婆婆沉重的打击,这个伤口一下子是愈合不了的。

我的家庭现在只剩下"三老”——82岁的婆婆、79岁的母亲和81岁的父亲。结婚以来,我一直跟公婆住在一起,对公婆,我如亲女儿一般照顾。我从结婚后就开始为一家人做饭,每次烧菜,特地把给公公和婆婆的菜烧得软一点,这样他们就可以多吃一点。但是自从公爹去世后,婆婆脸上的笑容就比往常少了很多,身体也日渐消瘦。不久后,婆婆患上了白内障青光眼,近乎失明,但她又害怕去医院,因为那是他老伴儿最后生命消逝的地方。婆婆说她一进医院,就会想起公爹,便一直拖着不去治疗。去年寒假,我耐心做通婆婆的思想工作,拉着婆婆的手陪婆婆去医院作各项检查,做了右眼的白内障摘除手术,使婆婆的视力复明。婆婆的眼睛恢复后说,她又可以看清楚可爱的小孙孙啦!后来,2021年婆婆又因老寒腿和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医院,我跑前跑后,端茶送水,细心的照顾着婆婆,从不嫌麻烦,不怕脏、不怕累,亲自为婆婆倒好洗脚水洗脚,忙前忙后半个多月,出院后又在家悉心的照料,亲自为她牵引,熬汤煎药,无怨无悔。通过两个多月的牵引和药物治疗,最后婆婆康复了。我看到老人能够自理,心里由衷的高兴,我想老人快乐了一个家庭才能真正地快乐。

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农村家庭,没有受重男轻女的影响,是爹娘的心肝宝贝,在父母的呵护下,我快乐的成长着。现在我长大了,而我的父母却老了,看着那斑斑白发,深深皱纹,让我感叹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无情。但看着父母那健康红润的脸庞,健硕硬朗的身体,我常常心安:我没有辜负父母对我的爱,我尽到了一个女儿应尽的责任。人们都说人过三十就应该补钙,父母为我操劳一生,可不能把身体拖垮,我从工作开始就习惯给父母买钙片,虽不昂贵,但我坚信吃总比不吃强。我父亲一直喜爱吃肥肉,但他年轻时,家庭负担重,一直不舍得吃,总是把肉挑在我碗里,还老说自己吃肉不消化,胃疼,后来日子好了,饭桌上肉也多了,母亲才透露,父亲爱吃肉,特别是香喷喷的红烧肉,从此我就经常回家给父亲做他爱吃的红烧肉。现在父亲年纪大了,吃太多肉对身体反倒不好了,我就在网上学着做肥而不腻、胆固醇含量也不算高的红烧肉给他老人家吃。母亲一直是家中最辛苦的人,把我们几个养大不容易,特别是在"女孩是赔钱货"、"女孩上学没用"的年代,母亲秉着"只要孩子愿意上,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供书"的信念,把我供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现在我也在尽最大努力去回报母亲,带她看她没见过的世界,给她买她没吃过的东西,定期带她去医院做健康检查,可喜的是,母亲虽已高领但好在身体一切安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游子吟》之所以传唱古今,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知道:"生养之恩大于天",身为儿女,为父母做什么也不过,为父母付出多少也不多,否则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就悔之晚矣。

司马迁说:"父母者,人之本也",意思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人的根本。如果我们忘记了父母之恩,岂不是忘记了做人的根本。所以在儿子教育的问题上,我与爱人达成一致:"百善孝为先"。我们也让他认识到"孝"是人间大义,只有爱自己父母的人,才有能力怀揣一颗爱心去爱别人,去爱世界,才能赢得别人的爱。首先,以身示范,让儿子看到爱,表达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一般都比较含蓄内敛,但是对家人的爱不应该含蓄,在表达对家人的爱的时候不该吝啬。同时爱也不仅仅是靠语言来表达的,没有实质的爱是空洞的,是苍白的。现在的父母喜欢事事为儿女做,慢慢的儿女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在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父母的给予,而看不见父母的辛劳,看不见父母的付出,又怎会去孝顺你呢?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他妈妈如何忍受痛苦生的她,告诉他生病时,我是如何照顾他的,还告诉他,姥姥也是这样照顾小时候的妈妈的。每次回娘家,我总领着儿子,清理一下家里的卫生,再为父母洗洗衣服,捶捶背,揉揉肩,并告诉他,外公外婆为妈妈操劳了一辈子,很辛苦的,做儿女的就应该心疼爸妈。后来儿子渐渐长大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我做完家务在沙发上休息时,他就走过来为我捶背、揉肩,周六、周日的扫地、拖地甚至是刷锅、洗碗都被他包了。我的爱有了传承。

在《弟子规》中提到:"首孝悌,次谨信......"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在进行自身德行的塑造时,首要的是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董卿曾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父母不仅养育了我们,也在塑造着我们,如果说母亲是我们随时可以避风的港湾,那么父亲则更像在我们出海时的船,以把我们推向远方的方式,拥我们入怀。或许真的是年代相隔,年少不知父母恩,半生糊涂半生醒。再懂父母时,已是中年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父亲一直在对这个世界低声下气,母亲用柴米油盐支撑起了整个家庭,我们踩着父母的肩膀,看到了世界的盛大,他们一直用最纯粹的爱来爱着我们。人这一生,不仅有远方和追求,还有在家等你的爹娘。不要总觉得来日方长,可以从容尽孝,却不知人生苦短,岁月无情,有时候父母是等不及的,有些告别不需要隆重的仪式,没有长亭外,古道边,而是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没有一句话,有些人就永远留在了昨天。作为一名女儿,一名母亲,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知道我做的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与其他人比起来还差得很远,今后我还要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并把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保持并传承下去。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