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承德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163号提案的答复
2023-08-10   15时58分 浏览次数:

平承办字(2023)第149号    (A)类

                              是否同意公开(是)

 

对政协承德市第十届委员会第次会议

0163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工商联委员:

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旺”人气,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结合我市工作情况,现答复如下:

一、扩大就业人气。持续实施“扶龙行动”,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1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山庄、森源、亚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8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达到60亿元,年加工能力近59万吨,实现产值75亿元。全市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0%以上。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力度。智能化菌棒厂建设、食用菌浓缩液提取精深加工、益农公司农产品市场开拓等4个项目已正式签约。农业产业项目的发展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以创新驿站建设为契机,通过人才培养头雁计划、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特聘农技员、产业发展指导员、粮食生产科技服务专员等310人,初步建成了农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鼓励创业人气。设立创业创新园,为返乡下乡人员入驻园区、开业登记、商事活动,以及创业辅导、融资担保、管理咨询、事务代理等提供便捷服务。扶持建设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就业提供支撑服务。出台落实《平泉市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实施办法》,鼓励返乡创业者和爱农、助农人士引导带动更多人回到乡村创业,支持就近就业,已安排公益岗、扶贫劳务岗3072人。

三、发展产业人气。我市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积极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一是突出一产,持续打造主导产业。根据我市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确立了以食用菌为主,设施菜、经果林为辅的“一主两辅”特色主导产业。全市食用菌种植总量达到6.85亿棒、食用菌基地面积达6.5万亩、产量预计达到62万吨、产值预计达到64亿元、产业链产值预计达到80多亿元;全市设施菜面积达到15.2万亩(其中设施黄瓜13.9万亩),折合标准设施菜大棚5.33万个,产量预计达到140万吨,创产值预计39亿元;经济林基地面积107万亩,其中山杏67万亩,年产杏仁3000吨,产业链产值预计10亿元,形成了山杏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平泉已成为全国山杏主产区、中国北方最大的杏仁交易市场。二是发展二产,持续完善产业链条。通过连续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主体经营,形成了集科技研发、高端种植、精深加工、市场流通、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成为全市最具优势特色、产业链条最完整、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农民从中受益最多农业支柱产业;山杏产业以亚欧、华净等重点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了从山杏采集收购——产品研发(杏仁饮品、提取药品、活性炭及工艺制品)——线上线下销售的拓展产业链。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5%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3个,省级龙头企业达到20个。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因地制宜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示范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使其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三是活跃三产,激发融合市场活力。以全市的重点民族乡为重点,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通过重新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多亮点项目,形成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形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结构,拓展全域旅游空间。根据民族乡的自身特点,我市结合农业特色整合农业资源培育出现代农业庄园和休闲农场,先后完成了平泉市的黄瓜小镇、蘑菇小镇、欧李小镇、赏花小镇;依托满清文化、草原文化、契丹文化,整合文化资源,传承满族特色餐饮、改造一批特色民居,建设形成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结构;结合自然景观整合资源开发建设民族村寨、特色农庄、特色民宿等项目,让游客“玩在山乡,乐在山乡”。四是立足长效,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优先支持农业合作社等与农户具有密切联系的经营组织,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企融合共赢模式。将农民特别是脱贫户家庭劳动力安排到产业组织和产业链中,带动农民积极参与融合发展,实现稳定增收。在支农资金分配、涉农企业扶持等方面,向有利于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融合主体倾斜,确保农民更好分享产业链增值的收益。

四、完善基础设施人气。今年以来,投入资金达2208万元,用于乡村道路改善;投入资金1009万元,用于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投入590万元,用于乡村路灯建设;投入资金240万元,用于乡村厕所建设。推进村庄道路硬化,2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推进村内干路、支路和巷路硬化。小街巷突出乡土特色,出村通道安全畅通。2023年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00公里,实施村内道路硬化16万平米。全面加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五个一”建设(一个文体广场、一个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套音响设备等文艺器材、一个球类运动场地或一套健身路径),新建文化广场15座,加强农村文艺演出,举行戏曲进乡村114场,切实满足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和体育健身需求。

五、提升公共服务人气。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城镇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增加财政投入提升基层医疗条件一是对乡镇卫生院人员政策性增支按60%追加补助。二是对村级卫生室,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般诊疗费和基本药物制度三个方面安排补助,其中2022年基本药物制度补助457万元,同时对村医参加养老保险给予财政补助,2022年投入341万元。三是通过统筹上级专款和本级财力加大对基层医疗硬件投入。通过上述补助政策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乡村教育的发展,通过教师轮训,推进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教育的倾斜,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六、强化政策保障人气。出台《平泉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规程(试行)》,推进预警部门信息筛查、数据推送、核实反馈,网格员定期开展走访,做到监测户“应纳尽纳”。今年以来新识别纳入防贫监测户60户178人,目前系统内共有防贫监测对象1064户2898人。对防贫监测对象逐户制定帮扶方案,压实帮扶责任人责任。目前452户1156人致返贫风险已消除。同时推进闲置宅基地流转利用模式。完善《平泉市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办法》、《平泉市农村宅基地流转管理办法》,鼓励村民依法依规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向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农户转让其依法取得的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或有偿退给村集体,也可采取出租、入股等形式流转其闲置宅基地及其上住宅。乡镇(城区街道)、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闲置宅基地及住宅使用权流转台账,实现常态化管理。宅基地流转行为应进行交易鉴证,需要变更登记手续的到市不动产登记部门办理。

非常感谢对我们工作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3年810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