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卫健字(2021)第21号 类别:A
是否同意公开(是)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目前平泉65周岁以上人口43654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0.7%。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1所,供养床位2110张。其中五保供养中心5所,于2007、2008年集中建成,总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供养床位1680张;社会办养老机构6所,总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供养床位430张。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医养结合作为全市幸福养老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和提升养老幸福指数的有力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抓好政策落地,创新工作举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
一、主要开展工作如下
(一)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康养老组织服务体系并不断完善,确保政策落地。市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卫健、民政、发改、住建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平泉市医养结合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重点问题,统筹推进全市医养结合工作。出台了《平泉县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细化责任分工,逐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健康养老组织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分类推进实施,丰富医疗机构服务方式及内容,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覆盖面。一是医疗服务对养老机构的服务全覆盖。我市积极推行医疗服务进驻集居养老机构。按照就近便捷原则,属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市11所养老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由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驻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派出医生定期进行巡诊,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服务。二是加强对居家养老人员的健康服务。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开设绿色通道,建立了管理制度并张贴上墙,在挂号、就诊、收费、取药、住院等窗口明显的位置设置 “老年人优先”标识,营造敬老氛围。同时,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护理、家庭病床、心理咨询等健康服务。建立像东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三是打造老年人健康心态咨询平台。针对老年人易产生的孤独感、对死亡恐惧,与子女的沟通、相处,老而无用等问题,邀请心理专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今年以来,已针对老年人开展心理疏导200多次。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平台,提升老年人的价值感。
(三)积极引进项目,鼓励社会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目前在卧龙镇八家村投资0.5亿建地6000平方米的平泉泰康养护服务中心医院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室内精装修,建成后将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康复、医疗、休闲为一体的大规模的医养结合机构。
二、医养结合还存在问题
(一)部门协作有待加强。医养结合既涉及到养老机构,又涉及到医疗保健机构,具体工作涉及部门较多,职责界定不明晰,政策、标准不统一,造成部门责任难落实,监管不足,从而影响医养结合整体社会效能的发挥。医疗护理与养老护理范围界定缺乏相应的评估认定和转接机制。
(二)医养结合政策有待细化。一是规划布局衔接还不够。卫健部门、民政部门分别编制医疗机构规划和社会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缺乏统一布局。二是医保的衔接问题。医养结合机构与医保体系在制度衔接、实际操作以及规范设计上的融合存在问题,部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申请成为定点医疗机构存在困难,长期护理费用尚未纳入医保结算范围,制约了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
(三)医养结合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是资源供给数量不足。失能与部分失能老年人数不断增加,但护理床位缺口较大,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二是资源分布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缺口较大。
(四)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一方面,专业人才缺乏。由于缺乏完善的薪酬体系和有效激励机制,临床医护大多不愿到医养结合机构工作,老年康复和护理专业人才紧缺。一方面,专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系统专业培训不够等问题。护理人员总量不足、招人难和留人难的问题突出。
三、下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与医养机构合作。规范开展转诊和预约服务,畅通就诊绿色通道,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做好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服务工作。
(二)进一步深化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不断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水平,切实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服务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加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专业设备、专业养老和医疗相结合机构的资金投入,更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敬请您批评指正。非常感谢对我们工作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1年11月2日
领导人签发:王力
联系人及电话:张春旺
抄报: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