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实施五大工程做强劳务经济促增收
2008-08-26   16时47分 浏览次数:

近年来,平泉县始终坚持将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战略抉择,确立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劳务经济新理念,强力实施基础保障、技能提升、就地转移、域外输出、回归创业五大工程,走出了一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新路子,呈现出了“盲目型”向“定向型”、“体力型”向“技能型”、“松散型”向“组织型”、“外流型”向“回归型”、“季节性”向“稳定性”五大转变,实现了劳务输出组织有序化、信息网络化、培训基地化、输出集团化、服务综合化、扶持制度化,先后被河北省、承德市评为劳务经济示范县。截至目前,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16.7万人,其中在外务工总量7.3万人,年创劳务收入5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实现富民强县的主要推动力。

一、实施基础保障工程,构建劳务经济三级服务体系

平泉县始终着眼于通过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来促进劳务经济上水平、上层次、上规模。一是强化信息服务。在通过出动宣传车、召开座谈会、安装大屏幕显示器、电子触摸屏等方式加大宣传的同时,于今年在县电视台率先开办了《劳动保障专栏》,更广泛地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和法规,宣传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知识,宣传外出务工创业、自主创业、返乡创业等不同类型的典型,并通过农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启发教育广大农民,增强农民走出去的意识。同时更注重加强用工信息的宣传,把从县劳务输出中心、北京分公司、劳务输出基地、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能人”等渠道获得的信息筛选整理,及时向社会发布。目前共发布用工信息150多条近2万份。二是强化维权服务。劳务输出到哪里,维权服务就跟踪到哪里。在开通了维权热线的同时,在北京等外出务工人员集聚的城市设立了办事处,配合当地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劳务纠纷。同时全面启动“双百日维权”行动计划,成立5个检查组对全县所有用工单位进行一次地毯式排查,目前共追讨农民工工资86万元,签订劳动合同3500多份,补缴社会保险200多万元。三是强化帮扶服务。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平泉县从今年起开展了劳务派遣业务,为务工者代收养老保险费950万元,工伤保险费14.7万元,医疗保险费9.2万元,失业保险费3.4万元。同时建立了劳务人员家庭档案,解决其家庭生活、生产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务工创业。

二、实施技能提升工程,增强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

以前平泉县的输出劳务大都集中在建筑、服务等领域,分散型、流动型、苦力型占绝大多数,就业不稳定,权益难保障,收入也低。“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为改变这一状况,平泉县本着“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的原则和“以培训促输转、以技能促就业”的思路,建立以县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职业教育和民办培训机构为主体,乡镇引导性培训为基础的培训机制,大力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使全县劳动力“输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一是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定单式”培训。为了提高全县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针对性,平泉县把“订单式培训”作为劳务经济的重中之重,创造性地推出“先找岗、再培训、后就业”的劳务经济新模式,为了拿到可靠的“订单”,平泉县专门挑选出3名经验丰富的干部,常年深入北京、内蒙古等地效益好、规模大、用工规范的用工企业,了解企业用工要求,并适时签订用工协议。“订单”到手后,立即组织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目前,仅向华北石油管理局就输送“订单”技术人员5000多人,其中4000余人的月工资在1800元以上。几年来,平泉县通过“订单”培训,已将5万人次农民工送上了外乡“淘金路”,实现了用工、培训、输出三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劳务经济的有序化、规模化。二是围绕劳动力转移意向开展“菜单式”培训。为增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平泉县对全县农村劳动力的资源状况和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统计,按照市场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意向,确定培训内容,并将培训的内容列成“菜单式”表格,如劳动保障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电脑操作技术、美容美发技术、电气焊接技术等内容制成表册,劳动力按需“点菜”,培训单位按“菜单”内容“配菜”,通过“集训课堂”、“田间课堂”、“示范课堂”、“网络课堂”、“流动课堂”等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截止到今年8月份,共开展各类培训班200多期,共培训2.8万人次,全县80%以上的劳动力通过“菜单式”培训服务,熟练掌握了1门以上的职业技能,大批外出务工人员正在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三是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储备式”培训。平泉县抽调专人到各地劳务市场进行深入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培训大量热门、抢手专业的人员,进行充分备案储备,一旦市场需要此类急需人才,平泉县立即予以补充,第一时间占领劳务市场。

三、实施就地转移工程,促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近年来,随着平泉县产业的快速发展,平泉县把发展劳务经济的着眼点放在本地用工上,变过去的异地输出为就地转移,拓宽了转移就业的领域,让更多的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务工不出县”。一是推进新型工业,扩大就业容量。工业化是拉动就业的强大引擎。平泉县以“工业强县”为主战略,着力培育壮大汽车商贸城、红山工业园区、华北物流园等支柱产业,就地转移了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辐射半径300多公里、辐射人口1000多万、可容纳300多家商户的华北物流园,仅2007年就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就近转移。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产业链分层就业的捷径。平泉县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先导,发展省市县三级龙头骨干企业30家,筹建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8座,壮大了食用菌、设施菜、林果、畜牧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以贸、工、农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经济,带动了14万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业。三是加快城镇建设,优化就业环境。城镇是工商业的载体,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扩大就业”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平泉县以橡胶坝公园、西山公园、市民广场等数十个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拉开了县城发展框架,加强了卧龙、南五十家子等中心集镇建设,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入建筑、装修、物业等从业队伍,形成了“闲时务工、忙时务农”的灵活就业新形式。

四、实施域外输出工程,打造劳务经济品牌战略

“劳务品牌”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价值,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为此,平泉县在发展劳务经济工作中,通过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扩大输出途径、打造劳务品牌推进劳务输出的形式,使劳动力由数量扩张向“数”“质”并重转变。一是建网络强基础。平泉县以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为核心,向北京分公司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辐射,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劳务输出网络,全县19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全部达到了有管理服务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有必要的办公设备、有完善的管理服务制度、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六有”标准,从组织上保障了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和稳定性。同时对全县劳动力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三册一表一卡”,即劳动力资源花名册、输出人员花名册、有输出愿望人员花名册、输出情况统计表和外出务工人员联络服务卡,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务工意向、特长等信息一应俱全,做到了劳动力底数清、输出底数清、输出方向明。二是拓基地重回访。近两年来,平泉县主要以开发大型稳固的劳务基地为目标,先后创建了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大港油田、北京振远护卫中心等15个大型劳务输出基地,并派专人到北京建军搅拌站、北京园林局、香河工业园区等用工单位进行定期、不定期回访, 加强联系和沟通,对输出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目前平泉县与北京、天津、任丘、唐山等地4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三是抓特色创品牌。平泉县在劳务输出工作中,按照“突出特色输出,树立精品意识,强化品牌战略,打造劳务经济”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抓特色、创品牌,抓质量、上档次”为重点,初步形成了以“培训型、技能型、长期性、基地型、服务型”为特色的平泉劳务输出品牌。如今,“石油钻井工”、 “平泉保安”、“平泉服务员”已经成了叫响全国的优秀劳务品牌,在劳动力转移的大潮中,平泉县劳务闯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仅是在华北石油管理局从事钻井的务工人员就达到了5000多人。四是保国内争国外。当全市各县把劳务输出的眼光聚集在国内市场上时,平泉县不断延伸输出触角,拓宽输出渠道,积极尝试向国外输出劳动力,今年上半年有85名农民工已远赴蒙古国从事石油钻井工作,年创劳务收入350多万元,使得全县境外劳务输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启了全市各县先河,“出国务工”正逐渐成为全县劳务经济的新亮点。

五、实施蓄水养鱼工程,吸引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

平泉县在搞好劳务输出的同时,大力实施“引凤还巢”工程,以“蓄水养鱼”的执政理念,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二次创业,实现了“劳务经济”向“创业经济”的大转型。一是落实优惠政策激励回归。建立了平泉籍在外创业人才库,对返乡创业者大开绿灯,劳动保障、工商、物价、税务、财政等部门,在手续办理、税收减免、环境保障、场地、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特别对立项项目派专人跟踪服务,政策上与招商引资企业一样对待,工作上像招商引资一样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最大限度鼓励外出务工者带着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返乡创业。同时建立返乡创业人士“恳谈日”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恳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二是加强感情投资促进回归。平泉县通过向外出务工人员发放《致平泉籍务工人员的一封信》、春节期间举办务工人员联谊会、座谈会、制作播放平泉发展专题片等形式,向外出务工人员和在外工作人员宣传家乡变化,进一步沟通、联络感情,让务工人员深知一人打工致富全家,一人创业致富一方,家乡一样是施展本领的广阔天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反哺”平泉,形成 “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家办起了厂子,带富了一大片子”的外出务工与回乡创业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三是突出地方特色引导回归。利用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平泉县先后建成设施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林果生产基地、矿产采选基地、华北物流园区、红山生态工业园区、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区等特色主导产业,“反哺”工程催生的“回归”经济已成为平泉县经济发展的另一支主力军。两年来,返乡创业人员728人,创业投资2015万元,创办企业55家,带动1.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